家用纺织品安全标准解析 色牢度

色牢度是指纺织品颜色褪色和沾色程度。印染纺织品根据使用用途或相应品质要求,通常需经过特殊的印染整理及功能整理加工,如树脂整理、阻燃整理、砂洗、磨毛等。纺织品根据其使用过程及环境会受到光照、洗涤、熨烫、汗渍、摩擦和化学药剂等各种外界作用,这就考验纺织品的染料是否与织物完整结合牢固。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由于外界或自身原因造成原本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变色。而纺织品进入洗涤程序,不同织物之间的染料会相互沾染,从而造成使其他纺织品颜色产生变化的现象,称之为沾色。纺织品色牢度评级除耐光与耐气候色牢度采用八级制度以外,一般采用五级制,即5、4、3、2、1,级数越大色牢度越高。

纺织品的色牢度通常包括:耐洗、耐摩擦、耐汗渍、耐水、耐光、耐唾液、耐干洗色牢度等。

耐洗色牢度: 纺织品在规定的洗涤条件进行洗涤后保持原色泽(色相、色深)的能力。一般理论认为,含水溶性基团的染料比不含水溶性基团的染料皂洗色牢度差,水溶性染料更容易与水结合,从而从纺织品中脱落。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度越高,耐洗色牢度越高。

耐摩擦色牢度:是依照织物长期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相互间或者是与其他物体进行摩擦后衡量其对织物色牢度的影响。影响耐摩擦色牢度的因素有:织物的种类(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织物组织结构、前后处理、染料及印染工艺、助剂的选择等。一般,浮色越多,耐摩擦色牢度越差。


耐汗渍色牢度:在汗液中颜色的保持程度。纺织品长时间紧贴皮肤,与分泌的汗液接触,对某些染料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转移到皮肤上。其中,染料有的不耐碱性,有的不耐酸性,因此测试过程中配置酸、碱人造汗液。


耐光色牢度: 对经常暴露于阳光或人造光源下的各种纺织品相应的颜色变化的定量描述。在测试时,大多采用人造光源。纺织品在使用时通常暴露于光线之下,而光能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从而导致褪色。


耐唾液色牢度:婴幼儿会无意识地将服装等放入嘴中吮吸,如果色牢度不达标,染料则会随着唾液进入口中,从而危害健康。因此,婴幼儿产品对耐唾液色牢度这一指标有较高的要求。


织物色牢度差的危害

色牢度的好与差,不仅影响美观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织物在穿着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诸如摩擦、水浸、汗渍等因素的作用,如果染料和织物结合不牢固,染料会从织物上转移到人体皮肤上,再通过人体分泌产生的汗渍或唾液中蛋白酶的催化作用,可能将染料分解,从而引发皮肤过敏甚至致癌。特别是婴儿服装,由于婴儿的不自觉行为咬嚼和吮吸衣物,通过唾液分解和吸收的有害物质会危害婴儿的健康。此外,在染色过程中消费者使用及洗涤时,因色牢度差而脱落的染料和整理剂随废水排放到江河中,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各标准对色牢度的规定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规范》

我国推荐标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T 18885—2009与《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通用及特别技术条件》Oeko Tex Standard 100对色牢度的要求


如何改善织物的色牢度

印染产品常见的色牢度问题,涉及染料的品种结构、染整工艺、纤维材料、面料的组织结构以及所选用的测试方法等诸多因素。因此,要解决印染产品的色牢度问题,必须多管齐下,从诸多影响因素中找出关键环节。

1、染化料的选择和使用

一种产品的色牢度如何,染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从纤维的特性、颜色深浅、染料自身的色牢度级数、纤维的上染速率、染料之间良好的配伍性、减少所需染料的只数等方面选择染料,这样对下一步的制定工艺将非常有益。


2、助剂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与染料配套的助剂,若是常规使用的普通染料,则要侧重助剂用量的确定和使用方法。对于深颜色,染料不容易吸尽,可将助剂分批加入,则可提高吸尽率,起到固色的作用。

3、正确掌握染色工艺

保证按工艺加工,染料在织物上的良好扩散、固着,染后充分水洗、皂洗,减少浮色,以提高色牢度。对于皂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不合格的染色成品可采取重复不洗、皂洗工艺,以去净浮色,提高色牢度。在分散染料热溶染色等高温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温度。对熨烫色牢度有要求且经高温易变色的产品,织物在染色后需经高温后处理工艺,以提高色牢度。

#纺织测试#

我们的优势:

  • 快速回应,便捷沟通;
  • 丰富经验,灵活处理;
  • 全面完善的管理系统;
  • 全球网点,高性价比。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