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来源:汉斯曼集团(HQTS) 2017-11-16

学生校服的质量,特别是安全指标,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对孩子又有什么影响呢?

Q1 纽扣塑料拉手邻苯超标问题

参考欧盟REACH法规0.1%的限值,有5件校服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问题,其中校服领口处纽扣邻苯超标的4款,透明塑料拉手邻苯超标的1款。

(校服领口处纽扣)

(校服拉链塑料拉手)

危害:邻苯迁移性高,很容易从物品中释放,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动物实验表明DBP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啮齿类动物长期摄入该物质可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

问题产生的原因:邻苯的主要作用是软化塑料,劣质的拉链、纽扣、绳扣以及其它塑料配件就很容易超标。

其实国标GB 31701-2015对邻苯也有要求,只限于A类纺织品。但标准只针对3岁及以下婴幼儿的纺织品,3岁以上的并无要求。很可笑,很不能理解是不是,3岁前我们精心呵护的宝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后,就可以被“放养”了?按照这个要求,3岁以上孩子的衣物含多少邻苯都是没问题的。

Q2 面料pH值超标问题

GB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强制规定,贴身衣物按照B类要求,pH值必须在4.0~8.5间,此次检测,有一款校服面料pH值超标。

危害:人体皮肤正常pH值应在5.5至7.0之间,略呈酸性。pH值过高,碱性过大,刺激性增强,容易引起皮肤免疫紊乱,会引发皮炎、皮肤瘙痒等症状。

问题产生的原因:面料在染整过程中,多数纺织助剂要在强酸性或者强碱性的条件下进行作用。而且,应用纤维本身的特性(像纤维素纤维如棉、麻耐碱不耐酸,蛋白类纤维如羊毛、丝耐酸不耐碱)加入酸碱试剂,进行除杂,或交联整理等。其实面料在最后出厂时必须要求pH值达到接近中性,但是有些工厂为了生产产率,整理时加快车速,缩短工艺时间或者直接用些快过期的低廉中和试剂等,中和不彻底,最终造成酸碱超标。

Q3 衣物刺鼻异味问题

GB18401-2010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强标以及新国标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标准里都有关于异味项目的规定。但就这样直观、可以直接判定的项目,此次检测还是有1款校服因有刺鼻异味被判定不合格。

危害:异味主要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芳香烃气味、鱼腥味等。闻起来会感觉不适,出现恶心、头晕、胸闷等症状。

问题产生的原因:霉味主要是由微生物新陈代谢物产生的。纺织过程中使用含有汽油、柴油、煤油等矿物油的润滑剂以及后整理过程中,使用的纺织品助剂,像鱼腥臭味主要是由纺织品经树脂整理后产生的副产物三甲胺的气味。

Q4 面料起球问题

涤棉材质,因为涤纶纤维的强度高于棉,摩擦过程中,面料表面上的纤维端头太多、抱合力差,通过摩擦之后,端头纠缠在一起形成毛球。此次检测中,面料起球达不到要求的有3款。

(某款校服测试前后起球对比图)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廉价的原料,质量不好;

2、成纱过程中工艺设计不合理,如纱线的捻度过少;

3、面料后整理程中面料同设备之间发生摩擦,导致擦伤;

4、一些助剂的添加,顾此失彼。

起球倒是没什么危害,主要是美观。不过想想,要是孩子们穿的全是起球的校服,肯定也不会很舒服的。

Q5 面料摩擦色牢度问题

面料摩擦色牢度做为一个最基础的衡量指标,此次检测中也有1款被检出不合格。这个测试很简单,摩擦后颜色从其表面转移到测试白布上,考察白棉布的沾色情况,分为干态摩擦和湿态摩擦。

问题产生的原因:

1、未固着染料残留,比如像廉价染料自身的结构与特性;染色工艺(如染深色时,所用的染料浓度较高)及染色后皂洗,固色处理流程缩短时间。

2、过量的染料并不能与纤维结合,只能在织物表面堆积而形成浮色。部分染色的纤维在摩擦时发生断裂,形成微小的有色纤维颗粒并被转移到摩擦织物上,造成沾色。

Q6 袖笼缝接缝强力问题

考虑到孩子们玩耍好动,根据标准检测校服的接缝强力,结果有1款校服检出不合格。这就可能出现孩子们在跑闹玩耍中,衣袖破掉了的情况。

问题产生的原因:

1、纤维同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纤维化学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化学损伤,导致强力下降;

2、面料在织造、染整加工过程中,各种物理拉伸作用导致的强力下降。

Q7 面料纤维成分问题

这种不用说了,明显就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此次检测还真有2款面料纤维成分含量达不到国标要求的。

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规模生产企业为了中标开出低价条件,以低质面料、粗糙做工赶制订单,导致一些地方学生校服的招投标陷入“低价低质”的怪圈。

我们了解到,校服一般会把涤纶的成分加上去,来降低棉的含量。这样就难怪孩子总说穿着闷、家长抱怨透气性差了。

WordPress Image Lightbox Plugin